導讀:應小伙伴的要求,把之前的部分文章重新發布。本文發表於 2020 年 1 月,三年多過去了。有部分已經過時,為保持原貌,未做刪減;適合初學者學習。
2009 年 1 月 3 日 18 點 15 分零 5 秒,比特幣的創世區塊誕生。中本聰在比特幣的創世區塊上刻下了一句話:「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這是《泰晤士報》當天頭條文章的標題:「2009 年 1 月 3 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看似輕描淡寫地引用文章標題,實質卻指向了比特幣的使命,它要通過完全不同於之前的方式來構建新的貨幣體系,為解決經濟危機提供可替代道路。人們常說,比特幣當初的目的是成為點對點的現金系統。而在藍狐筆記看來,這只是其路徑,不是其目標。其終極目標是構建能解決金融危機的新貨幣體系。
如今 11 年過去了(注:兩年前發佈時),人們逐漸發現奧派經濟學和比特幣貨幣政策之間的共同之處。它是一種與現代經濟學截然不同的思路。它打開了人類經濟發展的可能方向。
海耶克犀利洞察到知識本質上是分散的
知名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Hayek)曾說過:「在確定價格和工資時,市場過程中每個參與者擁有的特定資訊都會對其產生影響,科學觀察者或任何單個大腦都無法全部知曉這些人的所有行為的事實總和。」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不管是愛因斯坦還是牛頓,能夠擁有所有的知識。知識是散落於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不同人大腦中的。
如果從事實總和的角度,知識是分散的,那麼這會帶來什麼影響?這一點海耶克的認知很深刻:「中央計劃經濟永遠無法與公開市場效率相媲美,原因是單個主體所知道的只是社會全體成員所擁有知識總量的一小部分。」知識分散的事實導致,從來不會有一個無所不知的全能決策機構。這導致純粹的單一機構計劃經濟決策天然存在缺失和後果不可預測。
海耶克曾經發表過一篇重要的經濟學文獻《知識在社會中的運用》,這裡的知識是指各種事實的總和,比如在市場中,不同商品的價格、需求量、商品的可替代性、邊際成本、技術升級等都是知識。這些知識極為龐大。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訊號燈,那就是價格。價格是這些知識高度濃縮後的終極呈現。通過價格,海耶克找到了理解人類行為的鑰匙。雖然人們無法掌握所有的知識,但價格是一個很好的指向工具。
海耶克認為:「從根本上說,相關事實的知識分散在許多人手中,價格能協調不同人的單獨行為…… 假設在世界某地有一種利用某種原料(例如錫)的新途徑,或者某處的錫的供應已經枯竭,關於什麼原因造成緊缺,關係不是很大(這一點很重要)。而錫的用戶需要知道的只是,之前一直使用錫,而現在在其他地方使用起來更能盈利,現在必須節約使用…… 受到影響的不僅是錫的使用,還有錫的替代品以及替代品的使用等。而那些提供替代品的絕大部分人,一點兒也不知道這些變化的最初原因。所有這些構成了一個市場,並非是因為某一個市場成員都必須對市場整體全部了解,而是因為他們每個人有限的視野充分重疊在一起就足以覆蓋整個市場。」海耶克的意思說,這種分散的知識,每個人都關注其中對自己最重要的一部分,這最終會通過價格將整個市場有效連接起來。
說到價格,比如加密市場很小,當前不到 2000 億美元(注:兩年前),被公認為是高度投機的市場,但任何市場都有價格,而價格形成背後隱藏著大量的不可窮盡的知識,它傳遞眾多的資訊,是眾多因素博弈的最終結果。加密市場是世界市場,其價格依賴於人們對加密世界落地的認知以及投機的需求,但本質上不管是加密世界項目的基本面還是投機需求都是一種知識,這些知識是基於各種不同的資訊而形成的。
但是,所有的這些資訊在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全部掌握,比如有的人擅長於基本面分析,對於比特幣的技術發展、鏈上交易量、活躍地址數、哈希率等基本面都非常熟悉,但他們可能對每個地區購買比特幣的心理需求並不了解,比如奈及利亞和南非的人為什麼熱衷比特幣?委內瑞拉和阿根廷的人為什麼對比特幣感興趣?伊朗問題對比特幣價格會有什麼影響?聯準會量化寬鬆對比特幣價格有影響嗎?比特幣減半到底會發生什麼?Bakkt 的比特幣期貨有什麼影響?USDT 高溢價說明什麼?……. 這些知識只是冰山一角,這些知識之間相互影響,存在很多可能。不僅如此,它還是全球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市場,其價格在全世界傳遞,並不斷增強人們的認知。每個加密投資者的個人決策都會參考其價格的變動。不管是通過社交媒體或自媒體(微信、微博、 Twitter 、 Google 、 Reddit 等),還是通過行情軟體、數據分析網站、交易所等獲得資訊、數據,最終來說,都高度濃縮呈現為價格。
在這裡,沒有任何一個人甚至一個組織能夠掌握所有知識,也無法形成完全的決策。價格不僅是知識的結果,它也有反作用力。每個人對項目價值的投資或投機的判斷都有差異,有差異就有交易,交易的價格反過來作用於市場,形成新的知識。這些知識無時無刻不在動態地發展和變化。但人們做出決策無須掌握所有的知識,只關心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資訊,就在每個人都這麼做的時候,形成有效的均衡市場。
那麼,這個世界有人或者有組織認為自己能夠勝任完美的經濟決策嗎?聯準會試圖這麼做,它由專家組成,試圖通過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來對抗不完整的知識組成。
聯準會的知識困境
在現代貨幣經濟學體系下,美元是基於信貸系統運行的,它通過不定期的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的發展,但這裡的問題又回到了海耶克的洞察,聯準會作為貨幣政策的決策機構,它能夠掌握所有的知識嗎?它能夠理解人們的所有行為嗎?它能夠做出完美的決策嗎?它的決策會帶來不可預測的後果嗎?
從目前來看,這種貨幣政策雖然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來經濟危機,當人們收入的增長支撐不起其債務時,經濟危機就會爆發。
為什麼中心機構無法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很重要的原因是其無法掌握所有的社會知識。中心機構都存在知識瓶頸,無法在單個時間點作出所有的最佳決策。這是單個機構的局限。
在這個複雜的系統裡,因為無法獲得所有的知識,因此無法計算出絕對肯定的因果關係。海耶克曾說:「如果我們擁有所有的相關資訊,如果我們可以從一個已知的偏好系統開始,如果我們掌握了完備的知識,剩下的就只是邏輯的問題。也就是說….. 解決這個優化問題的必須滿足的條件已經被計算出來,而且可以用數學形式進行最好的表達。」
海耶克說得很清楚,人們只要擁有完備的知識,答案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中本聰也曾經表示,事實上確定合適的通膨率是不可能的。如果無法衡量,就無法管理。沒有足夠完備的知識,就無法為經濟提供足夠合適的政策。中本聰的想法跟海耶克類似,既然是不可能,那麼為什麼不能不通過單個機構的干預呢?
當前美元由信貸體系驅動,通過量化寬鬆不斷刺激經濟增長,但這種持續通膨的模式不僅可能會產生經濟危機,而且還導致財富分配發生變化。而這個變化,對於普通人來說,處於不利的位置。從下圖看,美國 0.1% 最富有的人和底層 90% 的人之間的財富相比,在 1985-1989 年間底層 90% 的人佔據明顯的優勢,但自那之後,0.1% 最富有的人佔據的財富總量持續快速上升,而底層 90% 的人財富總量持續下降,到來 2013 年,兩者財富總量持平。
其中一個導致美國貧富分化的重要原因是其基於信貸體系的貨幣政策,富人有機會通過借貸購買資產,增值其資產,而窮人在通膨信貸體系中處於不利位置,只能承受美元通膨帶來的購買力下降後果。相當於增發新錢,如果所有人均分,那麼大家的相對購買力不會發生大的變化。而變化的微妙在於新增的錢大部分流入少數企業和富人中,經過一段時間會發現,每個人手裡的籌碼比例發生了顯著變化,有人籌碼增加,有人籌碼減少。即便是所有人的籌碼都有增加(幾乎不太可能),但籌碼增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從相對購買力的角度,有人享受了成果,而有人承受了損失。經濟危機和財富分配的失當並非是聯準會的初衷,但由於其天然的知識局限導致其無法解決這一痼疾。
中本聰與比特幣的穩健貨幣實驗
正如藍狐筆記前言開篇所說的,中本聰構建比特幣很大程度是因為想要解決上述的經濟問題。
比特幣在貨幣屬性上有明顯優勢,它在可攜帶、可分割、可轉移等方面都有超越黃金的優勢,而且它通過分佈式的節點挖礦來保證其安全。
除了這些底層的屬性之外,比特幣的穩健貨幣實驗最關鍵的一個方面就是它的「硬度」。它的硬度來自於其貨幣發行總量是有上限的,且發行的計劃也是透明的。它共有 2100 萬枚,大約每四年發行量減半,直到 2140 年挖礦發行完畢。
如果將比特幣作為衡量人們財富的工具,那麼,它永遠都是清晰的、透明的。不管過了多少年,1btc 還是等於 1btc,還是等於 1 億聰,它不會增發。而隨著時間流逝,1 美元永遠不再是 1 美元。從下圖可以看出,在當前的信貸體系模式下,美元的貶值趨勢是在持續的。
如果社會財富錨定比特幣,即使無法成為帳戶單位,即便是成為法幣體系的錨定資產,也能讓它成為衡量財富的重要工具。如果比特幣的貨幣實驗演化得好,如果比特幣使用人數持續增加,一旦它具備價值儲存、交換媒介功能,由於其總量是有上限的,且交易的紀錄都是不可篡改和透明的,這意味著,人們在做決策時,比如基於價格等知識時,能夠更清楚地計算出風險和回報。
終極的理想情況下,如果比特幣成為帳戶單位,那麼,所有經濟活動,尤其是資金的流向將會變得清晰,消費者對什麼有需求,生產者提供了多少商品,不同商品的需求規模等等都可以實時反映出來。這種極其透明的體系極大降低了獲取更多知識的成本,通過分析系統,讓這些知識更快地被實時梳理出來。
這種情況下,比特幣不僅是貨幣體系,還是真實記錄經濟活動的系統,記錄價格變化的系統,這種系統具有實時反饋的特性,這可以促使經濟中的資源分配更具效率。這就逐漸接近於海耶克所說的完備知識可能。
以上描述的情形就是關於穩健貨幣實驗的描述,這個方面 Adam Taché有過非常好的闡述,他說:「穩健貨幣等同於科學的完整性:在實驗發生後,系統不允許對數據進行操縱。」
穩健貨幣本身有固定總量,所以它無法被人為增發或篡改,比特幣就是這樣的一種貨幣政策實驗,它不同於通膨的信貸體系。它有明確的標尺來衡量經濟活動的總量,衡量財富的總量。有了這個標尺,價值和財富的衡量變得清晰。
當初中本聰為什麼要採用固定上限的規則,當然中本聰也深知固定總量會帶來投機,會帶來泡沫。一旦用戶增長,單個代幣的價格也會因為需求增長而上漲,因為數量有限,這會進一步造成供不應求,從而形成價格上漲的動力,價格的上漲會吸引更多用戶的注意,從而帶動更多人參與。
中本聰採用固定上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沒有更好的辦法,首先在他看來沒有人可以充當聯準會隨著用戶增長來調整貨幣供應。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中本聰希望可以通過編程方式寫入比特幣區塊鏈。
結語
如果比特幣能夠演化成為人類通用貨幣,將會帶來人類協作效率的提升,它可以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當然,從今天看,這裡有太多的理想主義和不可思議。但,如果當所有個人、企業和組織的經濟活動都是通過比特幣帳本記錄,或至少存證。那麼,比特幣就是超體一般的存在,通過它可以掌握價格的真實資訊,可以即時掌握社會資金的流向,可以更好地制定計劃,更好地衡量社會價值和財富,找到解決經濟危機的可能路徑。
後記:從目前看,比特幣需要大力發展 L2(包括閃電網絡以及其他新的 L2)才能有機會承擔上述的重任。很有可能的情況是,未來全球的經濟帳本通過以太坊和比特幣一起承擔,早期甚至可能會有不同地區的中心化帳本參與進來,最終形成一個相對可預知的總帳本。就目前情況看,這還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想像,需要很長時間的演化,中間還充滿各種不確定性,但就人類發展方向看,這是一種大趨勢,至於能發展到的什麼程度,就需要看時間的演化了。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藍狐筆記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標題:《閒談海耶克、中本聰與比特幣》)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意見,不代表區塊客觀點和立場,所有內容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自行決策與交易,對投資者交易形成的直接間接損失作者及區塊客將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