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新創服務與投資機構 Anchor Taiwan 執行長 Elisa Chiu 邱懷萱 10 月 17 日在創業基地「可喜空間」台南據點開講,從國際角度出發為大家剖析:台灣企業如何在這波創新浪潮中,擺脫代工宿命,從「賣方」蛻變成「買方」,開發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讓台灣在世界發光。
通過世界是回家的路
邱懷萱(Elisa Chiu),一個在台灣新創生態圈內為人熟知的名字。她來自華爾街,曾負責亞太區超過 10 億美元的資產,為避險基金在亞洲各地進行可轉換公司債的交易與投資。在別人眼中,雖然這就是貨真價實的「人生勝利組」,但彼時,她卻開始質疑:「這是不是我想要做一輩子的事?」
於是,Elisa 毅然選擇在事業生涯首個高峰「急流勇退」。2013 年,她離開規模龐大的英國避險基金,踏遍 70 多個國家,最終移居矽谷。Elisa一次又一次發現,世界對台灣的認識微乎其微,尤其在全球一線的創新和資本市場當中,幾乎沒有台灣的能見度和話語權。身在世界五百強企業紛紛前往取經的矽谷,Elisa「在別人的天堂,想自己的家鄉」。畢生累積都在他人土地上為人作嫁的她,隱約開始看到,國際鏈結以及交流,可以有全新不同的做法。
成為自己的投資人,我的產品叫台灣
靈巧運用自身國際商業拓展的背景,Elisa開始思考各式各樣的可能性:與其把團隊和人才紛紛從台灣推向矽谷,有沒有可能反向操作,把世界各地的創業家、科技人才和投資人帶來台灣?如果能夠提供精準的產業及資源對接,並且讓他們有機會設身處地去感受這片寶島的風土人情,自然而然就會刺激更多的對話、想法與合作機會。
世界繞了一大圈才驚覺,國際鏈結和台灣企業這些年一直尋找的轉型、升級契機,其實息息相關。如果能打造屬於台灣的品牌,吸引國際人才與資金的目光,台灣企業也能透過企業創投的大勢所趨,成為帶來資源的買方。
依此為基礎,熟悉資本市場的Elisa從零到有一手創立 Anchor Taiwan。時值年輕世代漂洋過海的比例不斷創下新高,Anchor Taiwan選擇反其道而行,透過為期數天到一個月的「下錨計畫」,打通國際快速管道,吸引全球優秀創業家也能到台灣來,跟本地的企業交流、投資合作,強化台灣實力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為台灣進行新創外交。Elisa 分享道,
這其實是一種「島內出境」。通常,在科技創新領域的人,心態比較開放,這成為我們行銷台灣的「破口(hack)」。Anchor Taiwan透過創新科技和投資社群的「下錨」駐點計畫,結合產業、文化與資本,讓大家用前所未有的方式認識台灣。
你最大的對手不會是同行,而會來自新創
而為何企業要做外部創新?Elisa話鋒一轉,進一步分享全球五百大企業從內部研發中心,到導入外部創新的進程。光是在2019年,就有將近1,900間新的企業創投成立,這個數字從2011年開始逐年成長,顯示愈來愈多企業透過與新創的合作與投資,導入創新的動能。
台灣的企業很多銀彈充裕,光是帳上現金超過美金20億的就有超過三十家,但對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普遍不夠熟悉,再加上家族企業的傳統,對於引進外部資金或投資新創常常趨於保守。
Elisa 也引用 PChome 創辦人詹宏志先生最近演講的一句話:「太晚重視資本市場,是我最大的後悔」。新世代的商業競爭已不僅止於科技戰、技術戰,而是資本戰。很多時候,資本市場內的接觸讓你得以窺探外界的光景,接受投資往往不只是財務上的需求,提供資金也往往不只是財務上的回報,而是出於商業策略上的互補,希望能增加彼此的交流、互動,激發出新的火花。
然而,在錢追著優質新創的矽谷,光有錢是不夠的。台灣如何打入全球一級創新戰場?她強調:
在矽谷投資圈內,優秀案子只要初亮相,投資額度就會秒殺。台灣企業要思考如何用國際市場聽得懂的語言,證明自己可以帶來價值。唯有打入最核心的戰場,才有機會看到最頂尖的技術與團隊。
除此之外,Elisa也引用緯創董事長林憲銘的一句話,鼓勵台灣企業:「投資一定會有失敗,但因為怕失敗而不投資,將無法創新,那才是最大的損失。」對於台灣企業而言,與其說是在投資新創,不如轉念想想,其實是投資在自己的未來,並將全世界的新創變成自己的研發力量。
放眼國際,Elisa自認台灣是「無害的夥伴」,在國際上靈活度很高,而且自中美貿易戰牽動國際產業與資金佈局重整以來,台灣一直是最大的受益方,已然成為亞洲新熱點。重新開跑之際,除了資金回流,還有一批新冠肺炎的「難民 (COVID Refugees)」申請就業金卡,而台灣要如何抓住這個機會,確實是一件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